河湖治理研究基地(无锡)
河湖治理研究基地项目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湾科创带的“一核十园多点”规划核心区,占地111亩,由150米大跨度钢结构太湖试验厅、科研辅助管理用房、浅水湖泊试验模型及测控设备和野外气象综合观测场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7243.42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553.55m2,地下建筑面积689.87m2。
河湖治理研究基地是国家水利科技创新南方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太湖流域水科学研究院、水科学与水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的依托基地,与太湖流域管理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打造设施齐全、科研力量雄厚、保障有力的科学实验平台,切实解决流域和区域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学试验研究、科学监测分析、科学普及教育、治理成果展示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作用,加快太湖流域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应用与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链条,为太湖流域水治理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水环境安全。
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科技创新及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到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围绕太湖流域水安全,聚焦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湖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数字流域与智慧水网、流域水安全协同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是国内外在流域水治理领域一流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在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数字孪生水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解决太湖流域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全力保障了太湖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河湖治理研究基地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8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港航科普教育基地”“无锡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凭借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特色的科研氛围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平台优势,在中国水周、全国科普日、寒暑假等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社会反响。
“贝壳”造型的太湖试验厅外轮廓166米*150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中间没有一根立柱,可以轻松容纳两片标准足球场,或并排放置两架空客A380客机,由上海江欢成(院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太湖试验厅“骨骼”由八榀落地斜桁架组成,“表皮”由七片金属外壳层叠展开,高低交错,室内八条“井字型”马道可空中俯瞰太湖。高窗将日光与空气引入室内,似生物可呼吸式皮肤。太阳光经反射、漫射后进入室内,形成柔和均匀光环境。天窗拔风通风,强化室内外空气对流交换,降低建筑能耗,构建起建筑与外环境交融共生关系。太湖试验厅工程先后获得浙江省钢结构金刚奖、中国钢结构金奖工程、首届全国水利行业BIM应用大赛铜奖。
太湖试验厅内的太湖风生流全湖区物理模型是世界首个大型浅水湖泊风生流物理模型,模拟范围覆盖太湖全湖区、2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及51个岛屿,模型尺寸140m×140m,模型水平比尺1:500,垂直比尺1:10,模型变率50。太湖风生流全湖区物理模型包括水循环系统、风生系统、水动力测控系统、水环境检测系统和实时监控及传输系统,它的建成解决了超大变率风生流模型相似理论,大范围风生波流模拟与控制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风生流大范围、无接触、精细化测量三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大型浅水湖泊风生流研究领域的空白,开创了采用大尺度风生流物理模型解决浅水湖泊水问题的先河。以太湖物理模型为主体,集原位试验、风生流水槽试验、数学模型等多种研究手段为一体建立了太湖水动力水环境综合研究平台,平台建成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地区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十余项科技重点项目,获得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特等奖,为引江济太、新引排工程等多项太湖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科学指导与决策支撑。
水文气象观测场布置为16米*16米,设备由3部分所组成:全自动气象站、全自动雨量计和热平衡观测系统。水文气象观测场的设立,将在国家气象网站资料基础上,提供太湖局部地区更加精准的各种水文气象参数。
科研辅助管理用房为三层科学实验建筑,建筑面积3237平方米,设有科技成果展示厅、试验研究及数据分析室、学术活动室、科普教育室及资料室等。